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福寿螺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别名:大瓶螺
分类地位: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
形态特征
福寿螺雌雄异体,个体较大,有完整的螺旋形贝壳;贝壳黄褐色,表面光滑;螺体右旋,贝壳近似圆盘形,体螺层膨大;脐孔大而深;雌螺壳口单薄,外唇直或略弯,厣周缘平展;雄螺壳口增厚,外唇向外反翘,厣外缘的中部略隆起,上下缘向软体部凹。福寿螺形似中国田螺,第一螺层较田螺大而扁,外形似苹果,又称苹果螺。
地理分布
福寿螺原产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原生分布于南美洲的普拉塔流域,主要在其中的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域。在亚马逊流域亦有原生分布。在南美洲,福寿螺分布量较多的国家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及乌拉圭等。
目前,福寿螺在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已有广泛分布,并且可以自然越冬。但是,福寿螺在中国仍然在不断北移,自西向东,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及上海等长江沿线省(市)均已成为福寿螺分布的地区。福寿螺已在中国长江以北的许多地区繁衍传播。我省天然水域暂未发现福寿螺。
入侵危害
①对水稻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②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福寿螺与本地螺类产生竞争,导致本地螺类减少或消失。
③影响水体环境。福寿螺排泄量很大,摄食沉水植物,削弱水体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系统结构,造成水质退化。
④影响人们健康。福寿螺是引起人类嗜酸性脑膜炎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可能引起嗜酸性脑膜炎群体发病事件。
⑤ 破坏水体景观。引发居民和游客的心理不适。
防治方法
①物理防治:人工捕捉、机械剥离和物理隔离等。
②化学防治:每亩用6%四聚乙醛(颗粒)400~600g,田间均匀撒施或拌细沙5~10 kg撒施。
③生物防治:使用天敌和人工捕食等方法来减少福寿螺滋生数量,如引入鸡鸭、水貂、鱼虾蟹鳖、黑水鸡、甲鱼(中华鳖)、小龙虾、螃蟹、青鲤鲫鱼等物种来捕食福寿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