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别名:丁香假单胞菌称猴桃致病变种
分类地位:薄壁菌门 假单胞菌科 假单胞菌属
形态特征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称猴桃致病变种。该病原菌为杆状,单细胞两端钝圆,稍有些弯曲;大小为1.34 μm×0.5 μm~2.2 μm×0.51 μm;少数有2~3根鞭毛,多数具极生鞭毛1根;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不产生芽抱,不具荚膜。在假单胞基础选择性培养基上表现为菌落生长速度较慢,表面较光滑、透明,水渍状,边缘全缘、椭圆形。
地理分布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于198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日本神州静冈县首次发现,并先后于1983和1984年做了报道,其后,该病在世界各产地时有发生。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我国最早于1986年在湖南发生,之后,四川、安徽、陕西、福建等省份陆续报道了此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猕猴桃的种植区和面积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目前在我国16个猕猴桃主产区只有浙江、广西、福建和云南4个地区未发生。
入侵危害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病菌可随菌脓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或在春季修剪、绑枝等农事操作时,借修剪刀、农具等传播。病原菌从植株的气孔、水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并通过苗木、接穗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主要是侵染树体营养较差的枝蔓、叶片和花蕾,引起枝枯、花腐和叶枯,一般是从枝干传染到新梢、叶片。发病期风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蔓延,一般可使病菌飞散100~300 m。
该病菌的主要寄主为猕猴桃。病害症状包括:(1)枝干受害。水渍状变软,稍隆起、开裂;龟裂病斑周围变暗褐色或黑色;潮湿时病部溢出白色粘质菌脓,后期呈红褐色或锈红色;病斑后期蔓延至木质部,病组织下陷呈溃疡状腐烂。(2)叶片受害。初生水渍状褪绿小点,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的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有乳白色菌脓溢出连续阴雨低温扩展快,有时不产生黄色晕圈。(3)花器受害。受害后出现花腐及花梗腐。花蕾变褐、萎蔫,不能正常开放;仅有少数开花较难结果,即使结果,果实变小,易畸形、落果。萼片上形成坏死斑;花冠变褐呈水腐状,潮湿时可分泌菌脓。花梗受害,呈现褐色萎蔫,易脱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建园时选用抗病性较强、适合当地栽培的猕猴桃品种。应当从无病园采集无病无菌接穗和花粉用于建园、嫁接和授粉。②依据品种特性、树龄、气候和果园肥力条件,合理整形、修剪和负载,保持健壮树势和园内良好的通风透光。秋季施用腐熟家畜粪肥、生物有机肥、油渣等,生长季节行间种植毛苕子等绿肥植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叶面喷施微生物菌剂2—3次,地下根施微生物菌肥等60—100kg/亩,增强树体抗病力。③猕猴桃开花前、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全园喷施免疫诱抗剂各1次,药剂可选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1000倍液,或其他高效的诱抗剂,以提升树体抗性。④品种抗病性差的果园,可以通过各类不同的设施栽培技术如塑料大棚等措施,阻断风雨传播途径,减少病菌越冬、传播、侵染机会,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
(2)生物和化学防治:一是猕猴桃开花前(花蕾初现期)和落花后(落花70%)分别喷施1次药剂控制当年春季溃疡病菌引起的花腐和叶斑,药剂可选用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等生物药剂,可跟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混配进行喷施以提高防效。二是采果后至落叶前对全园主干大枝涂刷或喷淋药剂各1次,可选用生物药剂或王铜、氢氧化铜、噻菌铜等铜制剂,药剂涂刷时的浓度比喷施推荐的浓度可适当提高,施药间隔期10—15天。